首页>>名家主页>>佳作赏析>>正文
读《晴斋杂拌》有感

  前不久我在沪上文庙买了本王忠明推荐的《晴斋杂拌》,这是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杨兆麟先生的随笔文集。回家没有事我就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感慨颇多。我的感兴趣的倒不是书中展示的杨先生的诗文功夫,而是他多年从事连环画编辑工作的心得体会。我觉得杨先生所叙的这些自身多年的编辑经验揭示了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一些规律,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连环画发展,推动连环画的振兴和繁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的有两点,一点是对“全”的注重。众所周知,中国连环画大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故事是否生动,即是否有戏——有冲突。而有戏有冲突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握,细节多,故事情节复杂,戏就会好看,吸引人,因此,戏在于细,细在于全。杨先生在书举例说沪美版的《铁道游击队》十册和《三国演义》60册都是以量大内容全而赢得读者的喜爱,他在书中还分析了不同版本的《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指出页码最多的辽美版最能够反映全貌,是最好的版本。他还从反面指出90年代出版32开《中国诗歌故事》时由于删减过多使故事不全,受到了读者的批评。对此我完全赞同。不知为何缘故,80年代以来各家出版社在再版老版本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删减,如沪美的《三国演义》由60本删到48本,后来虽恢复了60本,但页码删去过多,画面尺度也缩小了。本人在对比小说原著与改编后的连环画还发现,小说还有不少精彩片段,连环画没有吸收,令人遗憾。如庞统到荆州投刘备先不被重用后被张飞发现其才能的故事,赵云拒绝降将说媒,豪言大丈夫只患事业不成,何患无妻的故事;曹操与杨修拜访蔡文姬猜字谜的故事等等,都饶有情趣。希望以后修订再版《三国演义》时不仅能全部恢复老版原貌,如有可能的话请高手也将这些故事补上,这才是完璧啊。

  二是对八十年代与五十年代绘画水平的比较。杨先生在书中谈到新老版本的《东周列国》与《西汉演义》时说,八十年代的绘画水平超过了五十年代。对此,本人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八十年代以来,连环画在绘画风格多样性、绘画技巧的丰富性等方面确实超越了五、六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家多为写实性的单线白描,其他手段较少,比较单一。然而尽管八十年代绘画手法较多,但大多都放弃了单线白描的写实手法,通俗性不够。如有的注重夸张变形、有的潇洒写意,有的黑墨浓重,有的虽写实但是多线渲染,虽然涌现出崔君沛、施大畏、沈尧伊等高手,但仅就项维仁、汪国新、叶雄、刘延平等优秀画家的单线白描水平而言,我认为与五十年代的顶级高手刘继卣、顾炳鑫、王叔晖、刘锡永等相比尚有距离。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八十年代一定比五十年代高,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认真作画的越来越少,随手涂鸦式的跑马书越来越多,更是与老版的工整严谨有着天壤之别。沪美八十年代新版的《东周列国》不乏精品力作,如《掘地见母》、《将相和》等,但整体风格不整齐,有不少变形夸张、黑粗随意的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喜好较远。而老版本虽有汪玉山等人老气横秋的匠气之作,但有陈光镒、刘锡永、胡若佛、张令涛的精品压阵,画笔生动流畅,风格和水平比较统一,这是五十年代作品让人喜爱的主要原因。所以我认为八十年代以来的成就主要在风格的多样性上,但通俗性不够,特别是在读者喜爱的写实单线白描上较弱。国际上成功的连环漫画如美国的《蝙蝠侠》、《超人》、《星球大战》和法国的《黑太阳》等都是用写实性的单线勾勒的。这是不是一种规律呢?值得我们去思考。我想,连环画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应是能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而不仅仅是拿过什么大奖。现在广大读者都在盼望着老东周的再版,据说沪美已经启动了,相信不久会给广大连友一个惊喜。

  合上书之时,正是世界杯足球赛的尾声,韩国虎被德国战车挡在决赛门外,巴西战胜土耳其,巴黎决战在即。我不禁想,当前中国连环画正象中国足球一样,何时才能摆脱困境,走向振兴和辉煌?也许成功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从没有放弃过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文:吉吉豆  
 相关文章
   旧话重提
   介绍几位连环画脚本作者
   赞《传奇话本》(图)
   读《晴斋杂拌》有感
   老骥伏枥 志在大众
   忆《李自成》创作和出版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