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艺网-寻宝堂
买东西 购物车 登录 免费注册 寻宝社区 帮助 问题反馈
    高级搜索 我要卖
连藏探讨 连友新语
藏家风采 名人连缘
连藏常识 连藏行情
书市导航 连藏乐
全国第一届(1963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198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四届(1986至199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全国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王朝闻论连环画

  1998年欣逢王朝闻同志90华诞和从艺70周年。在王老为之奋斗的诸多艺术事业之中,应该说连环画也是深受王老所重视,并为之做出重大贡献的一门艺术。鲁迅先生在30年代曾为连环画的改革和发展倾注过心血,从理论上为这门拥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新连环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王朝闻同志继鲁迅先生之后,从30年代开始就亲身投入连环画创作实践,继而在新中国诞生以后,对这门艺术进行了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理论指导。自5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今天,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可以看到王老在之方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著述。
  (一)
  王朝闻同志所以十分重视连环画这门艺术,并非偶然,也不是出于偏爱,而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通过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联系,才认识到连环画的重要性。
  早在30年代,朝闻同志就有多种连环画作品问世。1935年,他去杭州艺专学习时,就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创了40余幅的木刻连环画《噩梦》,并在1936年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当时鲁迅的思想和鲁迅关于连环画的言论,给年轻的王朝闻深刻的影响。而以连环画为思想武器,向旧社会黑暗制度进行战斗,已经成为王朝闻同志早期的艺术实践。1935年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中国,王朝闻毅然放弃还未完成的学业,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宣传行列,创作了一批批宣传抗日救国的连环画和宣传画。这些作品大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抗战斗争环境之中,与敌人抢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如现今保留下来的"救亡连环图画第1集"《姆妈》,共30幅(载《抗战漫画》1938年11期),是表现一位农民的母亲,如何在对日寇的斗争中觉醒起来,坚强起来,走向杀敌前线。这件60年前的作品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史料,幸好被浙江龙泉县保存下来,最近由王老的夫人简平同志复印了下来赠我一份,使有幸看到这一特殊意义的作品。王老在随着作品给我的信函中介绍作品的创作情况说:"为了赶快以石印印刷出来,预先画好草图后,只能以半日时间,在一家有大石版的商店赶画于石版上而成的。所以很潦草。"仅只用"半日时间"在石版上画成30幅画,当然不可能精雕细刻,王老谦逊地说"很潦草",但仍然可以看出画家在塑造人物方面紧紧掌握思想感情,如对主人公--母亲的形象,极力表现劳动妇女淳朴、刚强的特点,尤其是所刻画的那双粗壮的大手,在不同的动势中,都表现出主人公不同的内心活动。第一幅母亲双手紧握着儿子的手,忧心忡忡,不放心儿子离家去参加抗战。而到19幅表现觉醒了的母亲也要奋起杀敌,她满腔仇恨都集中在霍霍磨刀的双手上。这使我们联想到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在《农民战争》中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她那富于表内心活动的双手。这同期创作的抗战连环画现在可以看到的还有《刘兰亭上吊》、《李富马当兵》。前者 表现一个对敌人抱有幻想的人,企图投靠敌人以换得个人利益,哪知敌人得寸进尺,最终被逼得上吊自杀。后者是表现一位抗日战士,开始当兵时因惧怕部队艰苦而开小差,后来在事实教育下提高了觉悟,成为杀敌立功的勇士。两总值稆篇幅都很短,但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特点突出,造型略带漫画手法,用线简练,几笔下来就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在王朝闻同志当时的连环画作品中,还有一套外国题材的连环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80年代初,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管《连环画报》及连环画方面的工作时,为了筹建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曾专门访问王老,希望他担任连环画研究会的顾问,并请他为研究会的成立写一篇文章。提起连环画工作,王老谈锋甚健,一口答应担任研究会顾问,还自我介绍当时画过不少连环画,但因岁月变迁,原作大都散失了,手头还保存了一套外国题材的连环画原稿。王老一面说一面找出这套珍藏日久的原作交我,告诉我这是根据意大利文学作品编绘的,虽然是外国的故事,但是移植成连环画给中国人看,也是为了宣传抗战。这套作品20余幅,用铅笔素描的手法,比较细致地画成的。内容是表现意大利人民在历史上抗击侵略的事迹,主人公--一位抗击异族侵略的战士,由于儿子小黑子在敌人的一只怀表的诱惑之下,出卖了抗敌战士,事后这位父亲大义灭亲,枪毙了自己的儿子。看完这个悲壮的故事,一下使我想起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在我的家乡胶东半岛时,我那时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建立了民主政权,我参加了"抗日少年先锋队",除了为抗日募捐、慰问伤兵,还唱歌演剧。我们演的话剧《一只怀表》,内容与王老的连环画完全相同,只是外国人都变成了中国人,抗敌战士成了八路军。而我演的正是这个小黑子。老师把我的脸上涂了墨,不仅在村里演,还参加了乡里的会演,这个大义灭亲的故事,一时便流传开来。这个短剧在我后业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再未见到有人演出,剧本出自何人之手,也完全忘了。80年代初见到王老的这部连环画,真有些一见如故,当时本想在王老写了文章之后,在当时《连环画论丛》上介绍这部作品;但是后来由于王老说某出版社要介绍这部作品,便由我交回了王老。可惜当时我没有复印下来,没想到这套画稿以后便一直没有找回来,我每想起来便感到是一大憾事!
  王老的这些连环画作品,使我深深感到正是出于强烈的革命责任感,使王朝闻同志与连环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民族的灾难,抗战的烽火,时代的感召,人民的呼唤,给年轻画家的艺术实践以无穷的力量。他的连环画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编自绘,甚至争分夺秒直接画到印刷用的石版上,及时印出与群众见面。从这些60年前的作品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革命前辈们的成长经过,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队伍仍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连环画事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连环画如何加以清理整顿,去芜存精;新的连环画事业如何开拓和建设,特别是从理论上加以指导,都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王朝闻同志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思想理论与中国的美术事业,包括连环画事业相结合,及时地发表了一系列理论著述,为新连环画的发展从理论上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和指导。这些文章收入了王朝闻同志于1950年出版的《新艺术创作论》和1952年出版的《新艺术论集》,主要有:
  《连续画的连续性》(载《新艺术创作论》)
  《连续画的结构》(载《新艺术创作论》)
  《连续画的文字及其他》(载《新艺术创作论》)
  《评新连环画〈虎龙英烈传〉》(《新艺术论集》)
  《〈王秀鸾〉的一个形象》(《新艺术论集》)
  《〈磨镰刀〉及其他》(《新艺术论集》)
  《欢迎〈连环画报〉和〈群众画报〉的出版》(《新艺术论集》)
  另外,还有一篇专门评论连环画脚本的《关于连环画脚本的编写》,载《文艺报》1952年第6期,后收入文集《面向生活》。
  从以上文章目录可以看出王朝闻同志当时对连环画的理论指导,紧紧掌握住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认识和运用连环画的基本特点"连续性"(我们现在也叫"连环性"),这里面既包括脚本编写上的问题,也包括绘画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点的问题。
  由于当时新连环画编创队伍还处于刚刚组建阶段,对连环画艺术规律的研究和学习,还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要,也可以说工作中还存在很大盲目性。对此,朝闻同志在《连续画的连续性》一文中说:"不理解连续画的连续性,不理解画页与画页之间的组织关系,太强调画页本身的独立作用,即使内容很好,也难作出好连环画。"另一种不重视连续性的青天则是:"以为画幅多就容易看懂,于是拖泥带水,枝节横生,不明快,不单纯,不仅乏味,也难懂。"
  连环画所以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文艺读物,是与它的连环性(连续性)密不可分的。正如朝闻同志所说:"连环画成立的重要理由,是它比较单幅画更便于叙述事件。""目前为人民服务的连环画比较发达的原因不完全在于为了迁就文盲,而在于方便地反映复杂的生活,并且更便于使群众认识现实,从而受到教育。"根据这一特点,朝闻同志分析研究了连环画与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指出它在画幅组成的"线"之间,又有"点"的有机联系;"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平板单调,而且要能把握承上启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错综复杂的戏剧性。"各个画幅之间的严密组织,以及它的每一画页的被尊重,是决定连环画有无连续性与变化的重要条件。观众要求于连环画的,不是散沙,不是死蛇,而是有节奏感的珠串。"为了深入阐述这些道理,王老还列举了麦绥莱勒的《一个人的受难》、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等作品画幅之间的有机联系。
  关于塑造人物形象问题,连环画与戏剧、小说等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正如朝闻同志所说:"没有人物的行动就没有事件,人物在连环画中最重要。"(见《连环画的文字及其他》)连环画离不开刻画人物,尤其是典型人物。(即使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动物、植物,也是赋予了人的个性特点。)我们通常还把"故事性"作为连环画的一个特点,而有故事性的连环画是必然表现人物(主人公)的来踪去影、成长变化,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等等。大凡成功的连环画作品,都是在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上获得成功,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人物外在形象与心理活动的表现。王老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强调说:"为了刻画人物,也必须描写他的心理和情绪。连环画在这一方面,比较直接描写心理的小说要吃力得多。因为心理状态不便以外貌的动作姿态表情来充分描写,有时不得不借助于对话与文字说明;但连环画既然是连续的图画,就必须在造型上用功夫,就应当力求人物的心理和情绪从形体上得到生动的表现。"(见《连环画的文字及其他》)因此,作为连环画的作者(文学脚本作者和美术作者),就必须努力熟悉笔下的人物,从他们的外形,到他们的性格;从他们生活的时代,到与他们相关的环境。王老在文章中还一再指出:要成为一个连环画艺术家,必须努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要深入体会现实生活,了解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人物。这些对于当时连环画编创队伍来说,还都是新的课题,甚至还有些人认为连环画既是普及的,就不必要也难以表现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看法,必然阻碍着连环画艺术的提高。连环画要从旧时代的水平跨入新的艺术境界,获取新的艺术生活,就必须从这些旧的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王老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在《评新连环画〈虎龙英烈传〉》一文中,称赞作品"能够具有浓厚的真实感,必须归功于作者的斗争实践。……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娄霜有七个年头活动在河北平山一带,十分熟悉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的各种情况,它的人物和事件才有如此真实的感染力"。在评论珂勒惠支的《〈磨镰刀〉及其他》中说:"深入体会了战斗情况下的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珂勒惠支,她创造出来的人物才能是这样有血有肉的。""认真学习珂勒惠支如何研究素材,如何恰当地把自己对素材的独特感受,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加以表现,从而塑造有躯壳也有灵魂的人物,深化人物的表情、心理和性格,这样,不仅不违背普及第一的方针,而且将能造成作品更易流传的有利条件。"这些从艺术上的透彻的分析和密切结合实践的论述,不仅对当时的连环画创作起了极其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在长期以来,直到今天,对连环画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王朝闻同志论述连环画文学脚本编写的文章,在他的连环画理论著述中占了很大比重,这是由于在连环画事业中,文学脚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王老所说:"连环画的成就,脚本虽不是惟一的条件,却是一个具有决定作用的条件。"(见《关于连环画脚本的编写》)它既决定着故事内容,而且又为连环画的美术创作提供基础,并以文学语言与绘画相结全,共同表现内容。旧时代的连环画还没有把脚本的编写提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对待,严重影响了连环画的健康发展,所以鲁迅当时为了改革旧连环画,曾专门委托赵家璧到连环画家中找几位高明的画家,然后供应他们好的脚本,争取画出一些健康有益的连环画。(见赵家璧:《鲁迅与连环图画》,载姜维朴编《鲁迅论连环画》一书,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鲁迅的这一打算,由于当时出版阵地为出版商把持,所以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但脚本的编写还一时跟不上来,所以从学术理论上加以指导就十分必要。王朝闻同志于1950年前一连数篇评论连环画的文章相继问世,主要是研讨脚本的问题,随后又在《评新连环画〈虎龙英烈传〉》等文章中又进一步论及脚本的问题,而1952年1月写成的《关于连环画脚本的编写》,更是较全面地评述脚本的编写问题,并用大量例证说明编写连环画脚本"是一件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工作,编者必须在斗争的实践中和政治修养上加倍努力,而且必须充分理解连环画脚本的特点,才能够胜任这一并不简单的普及工作。"
  王老这些文章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连环画工作,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更有切身的体会,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把它们当做业务学习材料,也当做与作者进行研讨作品的依据,在连环画事业发展进程中,也就很快把脚本放到重要的地位。如北京、上海等连环画出版单位,都专门设置了文学脚本的编辑部门,长期以来在全国培养了一支文学脚本的编创队伍,历届连环画评奖还专门设立脚本奖,并有一些优秀的脚本陆续问世,我想这些成就是与王老对脚本的重视和指导分不开的。
  (三)
  中国的连环画事业从建国以来到80年代,经过几度浮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深为国人欢迎,也在世界睥 文化交流中获得好评。到80年代,连环画的整体水平较之5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连环画如何跟上新时代的需要,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不为拜金主义所腐蚀,坚持优良传统,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又如连环画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对待国外艺术的影响,既博采其优,又抵制其劣,进一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再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既能敏锐地发现市场需要,又能辨别市场反馈中的真伪,不媚俗其世,倒退堕落;又不孤芳自赏,脱离群众,而能发挥通俗普及的特点,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力求雅俗共赏,争取新的繁荣……这些都是连环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广大连环画爱好者们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1983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上宣读了王老的书面发言。大会并聘请王老为研究会顾问。这篇题为《掌握特殊性》的书面发言后来刊载入研究会会刊《连环画论丛》(后改为《连环画艺术》)第7辑(1983年10月出版)。在这篇书面发言中,王老热情赞扬了连环画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在"新成就"中的弱点,即是"作为连环画的连续性--也就是人物形象的情节的贯穿性显得比较淡薄"。王老在分析连环画的主要特别--连续性的重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如果脱离连环画的特点而片面强调独立性的绘画性,那么,不依赖文字也能看懂和看起来有趣的连环画就较难产生。"王老的这篇文章言简意赅对当时连环画创作上的一个要害问题--忽视连续性而单纯追求绘画的独立性,进行了透彻的批评。连环画本来以其连续性(连环性)的特点,发挥它连续起来的可视形象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功能,去表现生动感人的故事内容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果丢掉这些特长,势必丢掉了广大读者,也势必转而丢掉了自己的艺术前途。连环画事业在成就面前必须清酷暑 看到自身出现的弱点。王老的发言看似"旧话重提",但却有鲜明的针对性。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于1987年11月为纪念鲁迅先生《"连环图画"辩护》发表五十五周年举行座谈会,王朝闻同志应邀到会作了题为《辩护的辩护》的专题发言(刊《连环画艺术》1988年第1期)。这是王老在80年代撰写的一篇系统地、全面地阐述连环画的艺术规律和历史任务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继鲁迅的"辩护"之后,又一篇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连环画而大声疾呼的"辩护"。王老首先介绍自己在当学生时接受鲁迅思想指导而投身于革命文艺队伍和创作连环画《噩梦》、《姆妈》的经历,以说明鲁迅当时的影响和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对当前的连环画出现百花齐放的好形势给予了热情肯定,同时,再次强调切不可忽视连环画的特点。文章在分析连环画的连续性之后说:"我所理解的连环画的生命力,主要是指导它那常新的耐看性,而它是否耐看,不能脱离作为连环画的艺术特征。""连环画是通过人物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依靠许多画面互相协作来塑造人物,显示他们的性格在故事中的成长、发展、变化。""不能设想每一幅画面都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很完全,很充分,也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连环画的高水平是从连续起来的画面所显示出来的,是画家在一系列互相依赖的画面中,揭露出人物在各个场合所流露出来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王老在"辩护"中还针对种种歪曲通俗普及的倾向,重申连环画的审美价值:"连环画是一种通俗读物,它应是通俗易懂的。通俗化和庸俗化不是一回事,读者欢迎雅俗共赏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通俗易懂并不贬低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层次不同的读者都看不懂的东西只能说明它的价值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承认连环画里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别,但成功的作品可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关于对待外国文化艺术的态度,王老在文章中说:"五十五年来,鲁迅提出的既要向外国的好作品学习,又不轻视中国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显得过时,而失去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视中国特色的连环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有些作品不一定能体现鲁迅的要求,对外国作品的生吞活剥不是鲁迅‘拿来主义’的本意。"在进一步论述要重视中国特色的连环画之后,王老呼吁道:"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理直气壮地对待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
  王老在这篇"辩护"的最后部分,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对连环画的历史使命表达了自己鲜明的认点:"繁荣连环画和利用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是连环画事业的两个方面。社会生活是存在着有利于改革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的品质,也有不能忽视的腐朽的、庸俗的丑恶思想。为了正确对待那些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问题,那就是我们连环画家怎样认识自己和创作自己。……尊重连环画就是意味着尊重需要连环画的大众,同时也意味着尊重画家自己。"
  这篇继鲁迅之后对连环画的"辩护",可以说是新时期连环画事业纲领性的指导文章。在随后撰写的《继续提高》中,又在这篇"辩护"的基础上做了某些补充和延伸,文章还殷切地勉励连环画家要努力"提高连环画的质量,丰富它的审美价值","不管是脚本编写还是绘画设计,希望都能真正代表我们时代的水平,都能发挥连环画的创造性,为我们国家争光。为了教育我们的后代,创作更多的审美对象,以至创造出能欣赏美的主体,即对美育进行普及。"
  王老长期以来对连环画事业可以说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理论著述,还经济关注连环画创造动向。一有好作品问世,王老就给以热情鼓励和细心的批评指导。50年代如此,在年逾八旬以后的90年代,依然如此。当沈尧伊绘的表现长征史诗的《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王老抱病为画展亲笔写了书面意见,热情祝贺作品的同时,又意味深长地说:"我说‘祝贺’是由衷之意;因为当前的艺坛里,某些现象太使人感到一种大家的不幸,同时也是作者的不幸。譬如说,那种求名求利的愿望,较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或艺术批评家与支持者的社会责任感居于压倒的优势。相反,这套堪称巨著的作品,不靠‘包装学’和‘炒新闻’,而是用货真价实的劳动成果,适应了尊重革命传统和崇尚爱国主义的读者的需要,对培育青少年的高尚品格、抵制低级趣味的社会任务,这套作品也是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分析了作品的成功之处后,还建议出版一本精选的大开本画册,以使"国内外读者有机会进一步理解中国连环画的发展与新成就"。
  为了纪念王朝闻同志九十华诞和从艺七十周年,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又重温了王老有关连环画艺术的著述。我作为连环画队伍的一员老兵,从5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在工作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王老这些著述的重要意义。他那深邃的理论,鲜明的观点,渊博的学识,生动的文风,都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和思想熏陶。王老既是出于对连环画事业的热爱,也是出于一贯地助人为乐的作风,只要我们在工作上提出什么需求,总是不顾年事已高和劳碌,竭力给予支持和帮助,中国连环画事业值得庆幸的是曾有过鲁迅、茅盾这样热心倡导它的文艺革命的导师,随后又有王朝闻、蔡若虹、华君武等这样殚精竭虑继续为之"辩护"、扶持它壮大发展的老一辈美术家。在中国连环画事业即将迈向21世纪之时,既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也会有更辉煌的前景。但愿我们连环画界的老同志,共同努力深入学习和领会王朝闻同志等老一辈的这些闪耀着时代光彩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去创造连环画事业新的更大的繁荣,以不负老一辈殷切的期望!(原载河北教育出版社《艺术与人生》)
文:姜维朴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王朝闻论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