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佳作赏析>>正文
缺憾的艺术与艺术的缺憾

  十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前夕,谈到曹雪芹的原著,一些红学家因高鹗续写未能尽曹氏原意,而称《红》著为“断臂的维纳斯”。言语之中的那份惋惜,似乎在向人们言意:艺术总是留有遗憾的。读了祝康华连友《一幅明显的错画》的文章,我也有同感。老画家陈丹旭的功艺不可谓不精,绘画细致考究,人物生动可爱,但却因这幅错画而使整部作品犹如一丝瑕痕入玉中,在给人美的享受之余而留下些许叹惜。

  回过头来看看,在连环画中,象类似的事情还是少少的。除此之外,还有老版《三国演义》中失落的人头(见《北方连藏报》总第9期二版王刚的《寻找失落的人头》一文)。人美八十年代版《水浒故事》中《大闹野猪林》一节,鲁智深脚踢泼皮一页,也有图文搭配的错误。象卢延光绘《二虎搬泉》一节,脚本与图画也有很多相悖之处,致使人搞不清到底哪个是兄,哪个是弟。就连早已蜚声连坛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十年代法文版也有几处讹误。一是白骨精变化村姑手提竹篮、八戒在圈内起身相迎一幅,竹篮上的盖布不翼而飞,又不见在白骨精手中,但与该幅相接的前后两页,竹篮上却是有盖布的。二是孙悟空在打白骨精时,遭唐僧怒斥,有徒手争辩一页,而为同一情节的前后各页,却是手持金箍棒。三是唐僧师徒三人跪拜假佛一页,图中很明显画的是佛,脚本中却以“菩萨”谓之。在佛教中,“佛”和“菩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大概也可算一误吧。

  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连环画艺术发展和复苏的伊始,党对繁荣文艺艺创作是倍加关注的。连环画的编创出版也是信心百倍,热泪盈眶火朝天。解放后的众多扛鼎之作都诞生的这个期间。这一阶段连环画中出现的讹误,原因应是多方面的,要辩证地来看,万万不可拿它与“跑马书”的时代相提并论。

  就一些合作作品中的讹误而言,我想是不难理解的。虽然画家都力图追求统一的风格、思路,但在作品的衔接上不可能就天衣无缝,分头绘制大概是造成失误的一个原因。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不知道最初版的是否也存在这些错误。该作不止出版这一次,并且也做过不少修改和增删,但是除一法文版外,我并无其它的版本,无从考证,或许在后来的多版中早已纠正过来。至于八十年代法文版为何还那么印,也许是为了多一些原貌的意趣吧。

  返回来再说陈丹旭绘《朱元璋》,老画家的功力是毋庸讳言的。不说别的,就单说朱元璋的形象,我惊异地发现,它与馆藏洪武皇帝造像是多么的相似。老画家当初搞创作想必也参阅了不少历史资料,每个形象,一山一水,一指一划,都让人怦然心动。尤其是朱元璋从幼童到老年的容形体变化,在艺术创造上,无不汲取于史料。至于其中的错误,我谈以下意见:

  一、可能是确是错的。国家由于大意,或是由于编审入手、审阅环节等原因,而使其遗落在人间。

  二、可能就是对的。如图中所画,巨浪滔天,圆木硕大,扩廓夫人与孩子坐于一端。我没有抗洪的体验,但我想,木头巨大,扩廓即使站偏一些,不会改变着力点,或许因浪、流水、木头形态结构等的原因,改变了木头的着力点,不象我们的常规看法。这只是我的一种臆测,不一定有道理。

  三、仍就错画而言。透视中国连环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建国之初的连环画创作队伍,有相当一部分画家来自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没有太高的文化,也没受过正式的美术专业教育;他们画艺精熟,不过是承接师父(直接或间接的)的衣钵,在绘画的科学成份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比例不当、结构不准、人物扁平呆板等,具有绣像气息,印制上也是较粗糙的。类似的问题,在一些著名的连坛圣手的早期作品中也有所见。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对连环画编创队伍专门进行组织培训,从创作思想、内容乃至绘画的技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因而,这一时期就成为中国新旧连环画的分水岭。连环画《朱元璋》正是这个时期的转型之作,在绘画下,虽已明显有别于解放前的作品,但也显露出绣像味道的痕迹,如远山(打阴影)、人物造型等。即便有不足或错误,我想处在连环画大变革的一个特定阶级,也是不足为奇的。

  还有一点,我们也应当注意。就是连环画的地位在一些人心目占得不到承认。直到连环画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这种意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在初国初期,认为搞连环画没出息,瞧不起这种职业的现象更是严重得很,大约会波及一些编审人员。此外,那个年代,连环画出版的人手不是很多,又是连环画空前时代,审订疏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探讨完了错画的问题,再谈一下与之无关的话题,就是老版再版奶好多印刷不尽人意,诸如太原连友杨白云所提人美再版《红楼二尤》、《潘必正陈妙常》等,都有这种情况。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出版部门和专家那里了解到,这次人美推出的建国五十周年连环画系列,可谓是精心策划,苦心经营,慎之又慎。不少作品的原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都已遗失,而要使这些连坛艺苑中的璀璨之花重放异彩,只能从印刷作品上影印,为此,人美社还尽最大努力作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象其中的《西厢记》有原稿,印刷精良,这就不能不说是连坛、读者的一大幸事了。

  以上谨供参考,热切欢迎诸位连友批评指正。

文:曹宝忠  
 相关文章
   偶得老版《三国演义》
   缺憾的艺术与艺术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