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连坛往事>>正文
明代的连环画《水浒志传》

  《水浒》的连环画,几十年来出版过不少。就篇幅来讲,除了195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水浒》连环画长达约三千幅外,其余超过千幅的就不多。如1928年世界书局出版李澍臣绘的《连环画水浒》是640幅,1940年惜阳书局版周耀生(云舫)绘的《第五才子水浒传》只479幅。而在三百六十多年前,明代万历甲午(1594年)余氏双峰堂刊的《水浒志传》的木刻插图有1235幅之多,虽然是小说的插图,但就这样规模宏大的篇幅,把它列入连环画品种亦并不牵强。

  这部《水浒志传》的款式分上中下三栏,图在中间,占全页四分之一强,画框高21厘米,宽40厘米,画面是很小的,过去没有科学的制版缩小的技术,书印多大原画也就多大,这对画面处理和表现不能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局限。但尽管这样,仍不能束缚作者的创造。在人物形象上,作品给我们塑造了一百零八个英雄豪杰,在场景描绘上,铺开了浩瀚的战场和梁山景色。同时正因为由于画幅狭小,也就不可能把一些细枝末节都罗列进去,而作者处理上的聪明处也在于化不利为有利。把一些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小节和人物省略了,着重出场和刻划几个主要人物,突出与主题有关的情节,因此画面虽显得单纯,但主题却集中鲜明,并不感到简单和枯燥。例如庄客点灯引宋江去净手踏翻火掀,被武松扭住这一幅,画面突出表现武松、宋江两个人,把庄客省去了。又如紧接上幅柴进来劝架的这一幅,又集中描绘柴进赶来解说的情景,把武松和宋江避免了,这幅画单独来看似乎不够完整,但拿它和上幅连贯起来看,就不存在这种感觉了。

  这部书的优点,还在于画面的独立性和具有连环画特点的紧密连续性。每幅画是每页文字的配图,但它并不受本文的约束,很多画面往往是从表现故事的重点和画与画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如第五卷第13页文字内容是描写武松和兄长武大相见,画面上出现的却不是这个场景,而是下一页内容中武大给兄弟引见嫂子的画面。作者所以要这样处理,因为在这之前已表现过武大途中遇武松的场面,如果这幅图再画兄弟叙谈就显得重复,而接下去就是兄嫂接待武松,也会感到突然。现在这样处理,即避免了过场的重复,又使前后有了紧密的联系,对潘金莲的出场也有了一个交代。

  这部书看来是民间艺人的创作,图的风格古拙粗犷。因为这是当时一种通俗的本子,画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疏漏和缺点,明显的例子如长不满五尺的武大和身高八尺的武松画得一般高大便是。但对于这部现存较早的长篇连环画,在对于一些明代社会生活的描绘、及文与画在连续性的处理上,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地进一步研究的。

文:顾炳鑫  
 藏品交流
   逐鹿中原-明代开国英烈传(9) 王红,王卫 9.0品 ¥8.00 成交
   破姑苏-明代开国英烈传(8) 王红,王卫 8.8品 ¥7.00 成交
   鄱阳湖大战-明代开国英烈传(7) 李文龙 9.0品 ¥8.00 成交
   江东桥-明代开国英烈传(6) 苏西映 8.5品 ¥6.00 成交
   围常州-明代开国英烈传(5) 陈军 8.5品 ¥5.00 成交
   采石矶-明代开国英烈传(3) 王红,王卫 8.8品 ¥7.00 成交
 相关文章
   明代的连环画《水浒志传》